专家视角:2020年如何把握汽车投资新机遇

2020-06-05 00:00:00

随着中央政策力度逐渐升级,以及各地政策的陆续出台,2020年将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元年


6月5日,北理慧动教育联合创始人、前沿产业基金联合创始人、中国无人驾驶赛车大奖赛发起人、广州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副经理吴政铭,围绕《2020年如何把握汽车投资新机遇》展开了一次线上分享。




汽车产业进入新常态 两会释放“三新趋势”



吴政铭指出,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代表委员们,提出了非常精彩的议案、建议和提案。具体来看,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两项与汽车业相关的建议,分别为“减轻税负,促进汽车消费”、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”;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“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”、“将汽车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销售环节,并实现中央与地方共享”;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提出了“以汽车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”和“以产融结合新模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”这两项提案……



“通过对两会中各代表委员关切点的解读,可以总结出新基建、新消费、新常态这三个关键词。”吴政铭表示,在我国汽车产业即将发生变革的前夜,如何拉动汽车消费、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十分关键。因此在此次全国两会上,除了提振汽车消费外,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的热度依然不减,“新基建”也被业界寄予“带动汽车产业升级”的厚望,成为汽车业界大佬们聚焦的重点。

眼下,智能网联、“新基建”等新动能依旧是车市的新增点。尤其是,智能网联早已成为近两年全国两会中汽车领域的“常客”,新技术也仍是各汽车厂商发力的重要阵地。对此,吴政铭推断,随着中央政策力度逐渐升级,趋于清晰化、实操化,以及各地的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实施方案》陆续出台,2020年将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的元年。



投资逻辑:

合适的人、正确的时间、确定的事



事实上,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汽车产业演化的规律,智能网联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之一。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逐步成熟,每个环节都会延伸出相应的商业体。那么,其背后的投资逻辑与思考是什么?



“智能网联汽车的底层逻辑和技术趋势都是合理的。”吴政铭先是通过具象的对比,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汽车从无到有的进化底层逻辑,随后从终极趋势研判的角度,简要分析了汽车智能化机遇的时间窗口。




吴政铭强调,新技术从萌芽发展至规模化应用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(30-50年),需要从经济性、政治性、特定使用场景等驱动因素出发,逐步开展市场替代原则。在底层逻辑和技术趋势满足的条件下,想要把握这一商业机会,还需要入局者选择恰当的业务定位,构建合适团队,不断优化调整、坚持。

具体来说,吴政铭认为,投资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合适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做确定的事。比如,需要团队把握到产业发展的大脉络,并寻找空白型或差异化的定位策略;具备良好的从业背景,从专业知识、行业认知到商业认知都有较全面的背景;商业目标成熟合理,市场空间与估值对应,商业推进计划稳健等。

智能网联投资的机遇在哪?



“智能网联方案是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机遇。”吴政铭指出,智能网联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很长,可以切入的节点也很多。


目前看来,吴政铭认为,汽车智能升级演进有两条技术路径,一是群体智能即智能网联汽车,包括单车智能、道路智能协同的组合方案,比较符合国内对智能网联汽车超长期限的战略投资。另一个方向是单车智能,可以分为以谷歌等科技公司和以特斯拉等车企为主导的两个阵营。

就单车智能来讲,整体包含了感知系统、控制系统和决策系统这三大系统。但目前,国内相关公司在决策系统需要的半导体芯片、执行层面的线控系统方面相对薄弱,从这两个节点突破,将能够填补国内该领域市场的一大空白。

在场景应用方面,已有不少科技公司和车企投身其中。其中,封闭性场景是自动驾驶产业最先落地的场景,但市场空间有限。在非封闭场景,随着市政路权的放开以及单车智能化改造成本的降低,未来市场有望迎来爆发期。

而车路协同技术路线,则涉及到控制信号灯、智能化公交站厅、车辆管理、智能停车场、云控平台等多个环节。



除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产业链上各节点,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也是非常好的投资切入口。参照传统汽车的服务体系,吴政铭罗列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服务节点。例如,在研发阶段,会涉及测试服务、场地测试、人才猎头、研发设备等;在制造阶段,涉及到工厂设计、供应链优化、人才培养、金融服务等;在销售阶段,涉及到品牌建设、市场调研、试乘试驾、赛事服务、保险服务等;在售后阶段,则会涉及到维修保养、性能改装、二手车等板块。


“目前,国内传统汽车的后市场缺乏透明度。然而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来说,数据信息透明是基本要素。” 吴政铭推断,传统汽车后市场会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繁荣而消退。部分汽车后市场企业,会根据自身的积累,向智能网联汽车使用服务商转型。

相关内容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8610-56523002